• <tr id="00622"><kbd id="00622"></kbd></tr>
  • <wbr id="00622"></wbr>
  • <optgroup id="00622"><s id="00622"></s></optgroup>
  • 您當前的位置 : 平陽網  ->  頻道中心  ->  歷史 -> 列表

    空嘆弄兵鏖赤子 更憐壓寨累紅妝 ——黃云岫及其《過凈水橋有感》詩考略

    2023年10月21日 09:10:29 來源:平陽縣融媒體中心

      陳斌 編輯 王秀華

      清前期平陽詩人黃云岫在赴溫州的途中經過凈水橋,感慨“三藩之亂”時清軍貝子福喇塔部隊與耿精忠部將曾養性部隊在此作戰,燒殺掠奪,致使生靈涂炭。于是,寫下《過凈水橋有感》(丙辰,官軍敗耿兵于此)一詩:“此地當年作戰場,投鞭虜勢正披猖。靖南未肯安臣節,敗北寧堪擬國殤?諊@弄兵鏖赤子,更憐壓寨累紅妝。(時避亂,婦女俱為將士所俘。)承平刁斗今銷歇,剩聽漁歌韻抑揚!钡辣M了戰亂之際百姓妻離子散、流離顛沛的苦楚。

      一、黃云岫及靜觀樓

      黃云岫,康熙、雍正年間平陽縣城西郭人,平陽諸生。他少年時跟隨平陽縣城東郭的歲貢呂弘誥讀書。呂弘誥為清初平陽著名學者,康熙甲戌年歲貢,主編過康熙《平陽縣志》。民國《平陽縣志·人物志》載:“呂弘誥,字克俊,一字宸書,東郭人。幼穎悟過人,弱冠入庠,試輒冠軍,經史子籍博覽淹貫,詩賦援筆而就?滴跫仔鐨q貢,老困場屋,結社葛溪,門多知名士。年八十馀,手不釋卷。順治間,邑人貢生陳文謨為《縣志》八卷,康熙癸丑重修,至是弘誥輯為十二卷。著有《葛溪文集》《詩集》!笨滴跞吣(1698),呂弘誥受縣令王奕鵬邀請,擔任過平陽金印渡義塾的塾師。

      黃云岫為呂弘誥得意門生。民國《平陽縣志·人物志》載:“(呂弘誥)弟子以詩名者,有黃云岫,字逸青,西郭人。由邑庠入監,沈潛力學,恬淡寡營,以詩禮持躬,雖盛夏,必衣冠見客。家構一樓,寒暑其上,晨夕苦吟,所著有《靜觀樓詩集》,邑令王元位為之序!薄稏|甌詩存》載:“黃云岫,字逸青。平陽諸生,著有《靜觀樓詩集》!景础奎S云岫,字逸青,平陽人。少從同鄉呂弘誥學,由縣學入國子監,屢試不利,乃隱居鳳凰山麓,以書史自娛。著有《靜觀樓詩集》!秉S云岫《靜觀樓詩集》中有《挽呂宸書夫子》一詩:“十載從游仰斗山,突傳一旦棄塵寰。樓中作記需才學,地下修文伴卜顏。八秩膺揚終未過,千年鶴化自空還。葛溪遺藁存吾黨,捧讀吞聲淚欲潸!彼谠娭械磕疃鲙焻魏胝a,說自己跟隨呂弘誥學習過。

      黃云岫居住的靜觀樓在九凰山北麓山下的平陽縣城西郭。民國《平陽縣志·古跡志》載:“靜觀樓,在西郭昆山麓,前臨龍湖。清黃云岫所居!崩ド郊淳呕松,民國《平陽縣志·輿地志》載:“錦屏山東南為昆山,雄麗峻拔,為縣城表鎮。頂上有巨巖,又名古巖山。山上舊有二木,冬夏常青。下空洞,可容數十人。西一峰曰南屏山。山自西迤東降為平衍,至街右,復環曲而西,別起陡峰,為九凰山。蘇伯衡《西枝草堂記》云:昆山中脊支而為九。故又曰九凰!倍埡,民國《平陽縣志·輿地志》亦載:“城外河分二支:一自龍湖南流,受昆山水,轉東出普濟橋。嶺門水北流入之。又逕安龍橋。沿城而東,折北出長青橋。與埭下河合。復分支東迤入東塘河,其干河仍北行,折西會北水門河,與北塘河合!惫释茰y,黃云岫的靜觀樓,就在九凰山北麓下的“大巖下”,此處恰好是“西郭昆山麓,前臨龍湖”。1985年版《浙江省平陽縣地名志》載:“大巖下路,位于九凰山北麓大巖下,故名。南接西坑路,西連欄桿橋路。全長120米,寬2米!倍稏|甌詩存》所說的黃云岫“隱居鳳凰山麓”有誤,應是“隱居九凰山麓”。

      黃云岫曾在縣學讀書,后入國子監學習,多次參加科舉考試,均未被錄取。他潛心研究學問,性情淡泊,為人處事注重禮儀,即使在盛夏季節有客人來訪,也必定穿上長衫、戴上帽子見客。時平陽縣令王元位為其《靜觀樓詩集》作序。民國《平陽縣志·職官志》載:“王元位,字升揆,吳縣人。進士?滴跷迨曛h,秉性仁慈,克己恤民。在任十四年,蠲減雜徭,民無他異,振興文風,詳請加額。去任之日,邑民聚哭于庭!蓖踉辉凇鹅o觀樓詩集序》里云:“黃君逸青,年未弱冠補博士弟子員。呂宸書先生,昆名宿也,早從之游,為高弟。時藝、古文無不工,尤長于詩,乃數奇不偶,隱居凰麓,以書史自娛。山樓清勝,題曰靜觀。凡天地山川、昆蟲草木,興會之所流連,性情之所寄托,千匯萬狀,盡態搜妍,自新機杼,非同世俗掇古句、襲陳言、自號風騷者也。余下車即識逸青,恂恂儒服。后獲睹其詩文,始驚為博雅君子,然猶未窺全豹。今出茲集見示,選聲則金石鏗鏘,擷句則云霞絢爛,勝情幽趣,誠有得于靜觀之旨;叵胛裟昱膈r斯土,未申薦剡,顧令文行兼優之士棲遲寤歌,不覺惶然愧云!蓖踉粚S云岫的為人與學問評價非常高。

      二、凈水橋不在平陽

      瑞安孫延釗《明季溫州抗清事纂》云:“丙辰,海上稱永歷三十年、康熙十五年(1676)!佘姅」⒈谄疥杻羲畼!辈⒆ⅲ骸包S云岫《過凈水橋有感》詩注,見民國《平陽縣志》卷七十三!睂O延釗認為康熙十五年清軍與耿精忠部曾養性在平陽凈水橋發生戰斗,而且是根據黃云岫《過凈水橋有感》詩注推斷。

      筆者查閱了隆慶、順治、康熙、乾隆、民國等《平陽縣志》,均沒有找到平陽有凈水橋,也沒有康熙十五年清軍與曾養性部在平陽發生戰斗的記載,故黃云岫詩中的“凈水橋”應該不在平陽。

      那么,凈水橋到底在哪里呢?根據康熙丙辰年(康熙十五年,1676)清軍與曾養性部發生的戰事來分析,康熙十四年(1675),曾養性部敗退至溫州,康熙十五年的戰事主要是在溫州郡城附近進行的!稌r變記略》載:“乙卯(1675)秋八月,曾養性忽疑溫州楊城守賣降,自黃巖罷師回溫,屠楊一門。徐大鼻亦自處州敗,罷師,皆退保溫州。大清師躡追至境,北屯太平嶺山,西屯凈水新橋山!帘(1676)五月,忽傳令班師,營壘盡撤!薄睹骷緶刂菘骨迨伦搿份d:“丙辰,海上稱永歷三十年、康熙十五年(1676)。二月十七夜,曾營出所制火箭分與各兵,令埋伏于西山相近之佯岙凈嶼寺諸山下。二更時,潛師出三角(門)外,水陸齊進,投火燒清營盤。傅喇塔用大炮打沉曾船,于火光中登高,望見曾師紀律不整,遂用計誘敵即,令被燒下營移踞上營,謹守要隘。及曙,親督大軍下山交戰,曾師大敗,被追至將軍橋、灰橋等處,歸路斷絕,或溺或擒,喪失殆盡。都督孫可得、總兵副將李節、何賓等五百五十余人皆陣亡,吳旗鼓全家俱沒。養性墜馬,浮水逃入城中,堅守不出。五月,傅喇塔撤兵回處州,逐隊運炮,陸續啟行。至天長嶺,曾兵聚于毛垟坡對面山,傅喇塔以伏兵破之。行至靈福,曾師又于袋頭山攔截,泊船滿港,皆自瑞安、平陽新調而來,傅喇塔乃于靈福西州安營,潛運大炮至鳳樓山,復大破之!

      弘治《溫州府志》載:“崢水橋,在(永嘉縣)十五都!薄(永嘉縣)十五都:洋岙、崢水、岙上。六圖!辈⒆⑨尅爸苄屑骸陡b集》卷四《介軒記》:‘佛者安時,避喧于崢水之上,’即此。明后‘崢水’多寫作‘凈水’,此志尚存古稱!奔尉浮稖刂莞尽ぞ碇份d:“凈水(橋),俱在(永嘉縣)吹臺鄉!鄙厦嫠f的凈水橋在永嘉縣十五都或永嘉縣吹臺鄉,此地現屬于溫州市甌海區景山街道。所以,黃云岫《過凈水橋有感》一詩寫到的“凈水橋”應該是指現甌海區景山街道的凈水橋。

      三、丙辰年凈水橋發生的戰事

      丙辰年,即康熙十五年。黃云岫在詩注里寫道:“丙辰,官軍敗耿兵于此!

      康熙十三年(1674)三月,耿精忠在福建發起叛亂,以響應吳三桂。四月,平陽縣城發生兵變,向耿精忠部將曾養性獻納城池,浙南門戶大開,曾養性率部長驅直入,致使溫、臺、寧、紹諸地被曾養性部占領?滴跏哪臧嗽,康親王杰書率領清軍主力入浙,和貝子福喇塔分兵征剿?涤H王自衢州往福建,福喇塔自錢塘江渡紹興前往溫臺。福喇塔率軍進行黃瑞山之戰,陣斬曾養性部將陳鵬,收復天臺紫云山,取得首戰勝利?滴跏迥暾露迦,副都統繆赫林、署護軍參領額庫納、齊林布、署參領禪拜在白水洋,擊敗曾養性部鎮海都督林沖。二月初一,奪取臺州府屬仙居城,生擒曾養性部都督僉事朱富,迫使曾養性、祖弘勛從臺州逃回黃巖。七月初十,清軍包圍黃巖縣城,曾養性、祖弘勛棄城逃回溫州。二十日,福喇塔率軍克取樂清。二十日從樂清出發,九月初三在上塘嶺的隘口,擊敗曾養性水師都督張拱垣3萬余眾?滴跏迥甓率,曾養性、祖弘勛發兵4萬,從溫州水、陸進行反攻,福喇塔率領副都統吉勒他布、沃仲巴圖魯等滿洲、蒙古、綠旗官兵,迎戰于溫州城西,大敗曾軍于西山、將軍橋等地,陣斬曾養性部都督孫可得、總兵李節等官員300余人、士兵2萬余眾,曾養性幾乎被擒,逃入溫州死守。

      《時變記略》載:“乙卯秋八月……大清師躡追至(溫州)境,北屯太平嶺山,西屯凈水新橋山。彼時乘勢近城,一鼓可下,但只擄掠子女,無取城意,鄉村為之一空,貞女觸巖、投水死不計其數。師至瑞安麗岙,麗岙子女亦遭擄。賊在郡,筑巽山白塔一帶御師,塘河橋梁皆毀壞絕渡。時人民驚疑,恐大兵恢復,玉石俱焚。幸王師不急攻城,惟溺于女色,屯住偃息。至丙辰五月,忽傳令班師,營壘盡撤。子女為所擄者悉驅北去,鄉都涂炭,后有往京、省贖回者!鼻 度鸢部h志·卷之十》亦載:“(乙卯八月大清師躡追至[溫州]境),北屯太平嶺,西屯凈水新橋,時兵馬四出打糧、驅掠婦女。永邑貞女觸巖、投水死不計其數。瑞安麗岙一帶亦然。賊在溫筑巽山白塔一帶御師,塘河橋梁自筼筜橋?吳田皆搗壞絕渡。時王師屯凈水,曾養性傾五邑之兵夜襲營,連焚二寨。黎明,元帥見賊兵無紀,縱馬逐之,賊大潰,盡溺凈水殲焉!鯉熤帘轿逶伦淙话鄮,營壘盡撤,所擄子女悉驅北去。后有往京、省贖回者!笨梢钥闯,在福喇塔率領清軍包圍溫州時,曾駐扎在凈水橋,并在凈水橋與曾養性部交戰過。交戰的時間是在康熙乙卯年至丙辰年,即康熙十四年至十五年。清軍駐扎在凈水橋及其周邊時,紀律十分松懈,對百姓燒殺搶掠、無惡不作,造成妻離子散,民不聊生。

      四、黃云岫其他描寫溫州的詩

      溫州作為府城,黃云岫參加科舉考試要到溫州,赴國子監讀書也要經過溫州,故其在《靜觀樓詩集》中留下了數首描寫溫州的詩。

      第一首為《郡城試后游仙巖贈天目和尚》:“戰罷風檐作勝游,名場暫撇入丹邱。尋僧初識千花面,拉友欣浮一葉舟。蓮社敲詩還索和,松間拂榻荷相留。上方領略無生諦,儒墨誰云道不謀!贝嗽娛屈S云岫在參加了溫州的郡試以后,回程路上經過仙巖,與天目和尚相遇,寫下相贈。

      第二首為《江心嶼懷古》:“中川形勝擅雄奇,梵宇年深巋舊基。駐蹕曾遺南渡跡(高宗南渡駐蹕于此),勤王空集北征師(文天祥募兵勤王)。梅溪書卷龍湫在(相傳王梅溪讀書寺中,有僧知其前身是龍,誘其書卷),桂海安瀾蜃怪移(甌海嘗有蜃氣,又名蜃江)。底事滄桑姑勿間,江城如畫且題詩!贝藶閼压旁,黃云岫在游覽江心嶼時,聯想到宋高宗、文天祥、王十朋等曾在此處居住過,但滄海桑田,往事匆匆,令人感慨萬千。

      “甌上流離劇可憐,幾番回首欲凄然!秉S云岫《過凈水橋有感》一詩,是其經過溫州附近凈水橋時觸景生情,有感于康熙十四年至十五年清軍與曾養性部在此處發生的戰事而寫,這場戰事造成了血流成河、生靈涂炭,而且清軍駐扎此地時,放縱士兵搶掠婦女,導致許多人妻離子散、家破人亡,給百姓帶來了無盡的苦難。

      參考文獻

      1. [清]曾唯輯,張如元、吳佐仁校注:《東甌詩存》,上海市科學院出版社,2006年版

      2. [清]從永清修、吳慶云等纂:《瑞安縣志》,中華書局,2012年版

      3. [民國]王理孚修、劉紹寬等纂:《平陽縣志》,中華書局,2020版

      4. 無名氏:《寧海將軍固山貝子功績錄》,中華書局,1991年版

      5. 胡珠生著:《溫州古代史》,中國文史出版社,2019年版

      6. 滕紹箴著:《三藩史略》,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,2008年版

      7. 劉鳳云著:《清代三藩研究》,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,1994年版

      8. 陳光熙編:《明清之際溫州史料集》,上海市科學院出版社,2005年版

    網絡編輯:張超霞

    空嘆弄兵鏖赤子 更憐壓寨累紅妝  ——黃云岫及其《過凈水橋有感》詩考略
    97亚洲色欲色欲综合网,被医生按摩玩到高潮小说,高潮肉欲小说,工口里番库大全全彩之玉足调教
  • <tr id="00622"><kbd id="00622"></kbd></tr>
  • <wbr id="00622"></wbr>
  • <optgroup id="00622"><s id="00622"></s></optgroup>